2007/12/17

seriously

在經過鏡像階段後 我產生
於是語言闖入自我
從此感情就不是直接的


不管是誰 都會有一些疑惑
不管是誰 都會有一些後悔


而無法表達 這其中的距離
我愛你我喜歡你我恨你我需要你
或是自以為理性 但總是有些深的東西表達不出來
整個論述體系 讓我們精準的抓住 特定時間點
但對於那其中剩餘(或許是大部分)的東西無法掌握
特別是全貌性的東西
於是我們用一段一段的切割經營我們的情感
感情是不連續的
我們深陷其中 中斷在開始中斷在開始
快樂不快樂 循環不斷 本質上 沒有差異


就像餵猴子的比喻一樣
如何呢?

2007/08/14

dangerous mind

對於教育我們一直沒有什麼選擇性,我從國小到高中一直都是受到父母的支配。雖然會怨恨
父母(我一直很叛逆),但其實只要好好唸書,每天看電視阿買CD都不會有人管我。台灣的社會很奇怪,很會唸書的人根本有些是垃圾但卻還被捧做寶的樣子。我有時候覺得我還比不上那些常不來上課或是扁老師的人,他們比我勇敢堅強太多了。

2007/08/04

浮雲

在颱風天的下午風呼呼吹著的時候


騎著腳踏車越過一條條水管班縱橫交接的小路


到達了中央 一個真正中央的地方


我隨著風 呼喊你的名字


雖然風吼呼呼的吹 話語也雖著消逝


但那片雲 總是讓人側目


一個鐵灰色的下午 伴隨著透出紅色的幾朵雲


揮之不去 如同那些夢裡面的風景一樣


就在我的裡面

2007/06/11

dreams and reality

人生一半都在睡覺。
好啦也許只有三分之一
但我想清醒有意識的活動
絕對在一半以下
如果是這樣
會不會夢才是我們真正存在的地方?

2007/05/11

crazy feeling

我們如何去界定'瘋狂'?
最近因為考試而念到傅科
又聽到一首歌叫CRAZY FEELING(Beyonce feat. missy)
想了一下


2007/05/09

chekhov the lady with the dog

偶然到YALTA度假的已婚男遇上帶小狗的年輕婦女,因為美景使然就短暫在一起。當然之後還是要回到各自的家庭,但彼此都很在意對方,於是就開始了秘密的幽會。故事並沒有結尾,只說這是一個不會結束的故事。而真正艱苦才要開始.....


這小說非常短,但我看完後心情非常不好,充滿了空虛的感覺。
為什麼呢?或許契柯夫所描寫的本身,並不在這對出軌的戀人身上。而是對於現實的一種反動----deceive。大辣辣的幸福並不存在,但秘密又讓人痛苦不堪。世界被分割成兩個:工作、小孩所謂日常的世界;入夜後有另一個神祕的世界--偷情與無盡的幻想。


資本主義全面侵入,不只是經濟面更重要的是我們的人格也被分割了。一切的一切都被鑲嵌進去這個巨大的機器,為了生產為了使這資本主義繼續下去。我們努力工作、維持家庭、產出知識有效率的推進這社會,但我們自己呢?對自我心靈的探索並不會對資本主義有任何貢獻,因此普遍的被忽略了。那些強力震動大地、海般廣闊的思想我想很少人試著理解過。於是我們讓步於現實,繼續尋找下一個帶著狗的婦人...

2007/05/05

時代

開始喜歡音樂是因為看到V台的告示牌排行榜倒數
徐小析還在的時候
那時就覺得雖然聽不懂
但跟平常電視的國語歌好不一樣
就開始聽西洋歌了
接著對排行榜和葛來美在那時有異常的執著
只要出現在上面的歌和人
我一定要聽過或知道

2007/04/27

香草天空

走上山的時候忽然想起這部電影。那天夜晚亮似白晝,雲的邊緣模糊掉,墨藍色的夜空。電影大概就是說一個人昏迷,然後在自己意識中一再生活的事。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幕,湯姆克魯斯從大樓跳下回到現實。意識的影像被無數的回憶包圍:benny the dog、smile、自行車、proto type。人生要求的是什麼呢?是不是就像浮士德與魔鬼的交易?關於滿足要如何去衡量?我們的心可以看多少景色,遇見多少人,成長多少。自己和別人的人生的界線就像那片雲一樣,既模糊卻又分明。在幸福和現實間如果有絕對的話,我會選擇一躍而下。

2007/04/10

when there is a will

今天小敏問我你們系的人
對於樂生有什麼感覺?
傳院的人都很激動喔。
我想了一想說
沒有
連我自己都是


昨天看到黃厚銘在網路上PO的文
即使他在英國
還是說
社會系的學生們 難道你們就站在那邊嗎


上午考完讓我腦分裂成兩半的比較
下午就陷入了這件事的思考
到底我們念社會系
對於社會事件的感受有多少


唸著舒茲
唸著米德
唸著馬克斯
不停著去分析自己 別人 社會
但是實際上我可以做些什麼?


今天不論對的人是誰 錯的人是誰
我覺得我在旁邊覺得好無力
社會系訓練我變成一個客觀的對象去看整個事件
但我能做些什麼?
不論是對於這件事情
或是世界上其他不公平 讓人痛心的事
我是不是只能在旁邊觀察


破壞了客觀角度後
是不是還可以安然的以中性的態度去面對
在這世界抬頭挺胸


我無法無動於衷

2007/03/23

再現的必要性

拿日記來說好了
陳超明說謝這些自省的東西是相當變態的行為
為什麼我們要將我們的想法寫出來呢
我們透過再一次的重現自我(當然準確度會降低)
來與自我對話(喔米德其實我看不太懂)
除了語言之外
文字可以讓我們與自我對話
就可以一再提醒自己
做了哪些事阿想法之類
不過這樣真是相當變態的行為




沒有遺忘的話
可以向前走嗎




網誌又是個不同性質的東西
重點在於可以被複製貼上和沒有限制的瀏覽
張貼的人的心態是什麼呢
或許在寫的當下真的只是自己的感覺
但是其實有一部份是要告訴別人
我在想什麼
我並不認為網誌是一種自我的書寫
是要和他人互動
或是讓自己被瞭解
而且這是整理過的自我
我可以塑造出別人想要的東西
也沒人知道阿
有時候我會懷疑網誌對於認識一個人到底有多少幫助
即使大家沒這麼想
但在書寫的時候已經多少按照著種模式進行了




到底想給誰看呢
自己在書寫或是網路上可以真真確確存在嗎